国际妇女节快乐

3月8日是International Women's Day,中文的官方翻译是“国际妇女节”。但显然很多人不喜欢“妇女”这两个字。虽然我不清楚这“很多人”中有多少男人和多少女人,但“妇女”两字遭人嫌弃的原因,大概是由于它们被提起时人们脑中自然而然浮现出的形象。

一个灰色调的、平庸的、毫无魅力可言的劳苦中年女人。

因此,在人们的视觉神经不断被光鲜亮丽刺激着的当下,称一群活跃的年轻女性为“妇女”似乎成了一种不敬甚至侮辱。于是,3月8日变成了“女神节”、“女王节”,3月7日则被冠上了“女生节”的名号。

然而,究竟有没有人意识到,当“妇女”两个字被抛弃的时候,这个节日的普遍性,甚至其本质和初衷都不见了。剩下的只有大众对女性貌美和年轻盲目痴迷和推崇。妇女节不再是纪念妇女权利运动的日子,或者庆祝女性在各领域做出贡献的节日,而沦落成了对年轻和美貌的无脑歌颂。无论“女神”、“女王”或者“女生”都无法代表全体女性。它们体现的是大众对女性的肤浅认识和分类,一种不切实际的臆想,以及对部分女性的歧视。也许有人会说,这里的“女神”和“女王”是广义的概念,强调的是女性本身的自我定义。如果一个女人自己认同,她便可以自称“女神”或者“女王”。但是,这两个形象归根结底都来自于社会,主要是男性,对女性的定义。“女神”势必为男性心目中那个触不可及的完美形象,“女王”则源于凌驾于他人,尤其是男性,的权力。这两个词的定义无一不依附于男性,它们中哪个能体现出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定义和期望?当我不是“女神”或者“女王”,也不想成为她们的时候,我在3月8日的庆祝中还有没有一席之地?

我理解人们,尤其女性,对“妇”字的厌恶。毕竟,在中文里,“妇”字似乎总是带有贬义的色彩。从《说文》中的“婦,服也。从女,持帚,洒埽也。会意。谓服事人者”,到现代人仍然挂在嘴边的“妇人之见”、“妇人之仁”,“妇”所代表的形象都与当代女性的真实形象不符。可是面对如此的形势,我们要做的,难道不是努力改变“妇女”两字在人们脑中的固有意象吗?抹去那个千篇一律的灰色人物,换上当今自立、自信、多姿多彩的我们,不恰恰是这一代女性的责任吗?

有些人觉得在中国,女性的地位很高,两性之间比较平等。我向来觉得奇怪,这些人除了细数自己周围怕老婆的男性之外,还能举出什么证据支持这个观点。单单一个妇女节的庆祝,就能看出大众推崇和尊敬的只是女性中的一小部分,是那些极其年轻貌美,或者极其卓越到超乎性别界限的女性。而大多数人忽略的,是女性群体自身的平等。也许,在我们寻求两性平等之前,首先需要坚定女性自身的平等。

因此,不论我们的年龄、样貌、职业,不论面对男性,还是其他女性,我都希望我们能自豪地称自己为一名妇女,并在每年的3月8号祝全体女性,妇女节快乐。

评论(2)
热度(15)
© 世界_一如既往 | Powered by LOFTER